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致信精神和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部署要求,聚焦法治保障“项目提升年”,深化法治济南建设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济南实践贡献法治力量,现发布2025年度全市法学研究重点课题公告如下:
一、申报条件
1.申请人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备组织或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能够作为课题主持人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
2.申请人可以组成课题组申报,也可以单独申报。申请人作为主持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同时可作为另一个课题的课题组成员;单纯作为课题组成员的,可同时参加两个课题组。课题组成员(不包括主持人)一般不超过5人。
3.申请人应如实填写申请材料,申请人所在单位应对申请人资格进行审核,并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二、选题范围
申请人从2025年度全市法学研究重点课题指南中选定题目开展研究,可以结合实际对选题题目作适当修改。
三、课题申报、评审及奖励
1.申请人确定选题后即自行开展研究,以研究报告、调研报告、专著、论文等研究成果形式申报。
2.本次课题申报立项和结项鉴定合并进行,市法学会组织专家进行匿名评审。
3.对评审鉴定为优秀以上的课题,参照省法学会有关做法,酌情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四、相关要求
1.申请人应严守法律法规和学术纪律,如实填写申请材料,研究成果“学术不端检测”“查重率”须不高于30%。对弄虚造假者,一律取消申请资格,如获准立项则撤销立项、全额退还经费,列入市法学会学术不端记录,5年内不得再次申报市法学会课题和参加评优荐优活动,并通报有关单位。
2.研究成果题目参照课题指南确定。在“三报一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发表或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批示的,免于结项鉴定。
3.对优秀课题成果,市法学会将通过择优在《济南法治》刊发、向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周刊》推荐、汇编优秀课题成果等形式予以推介。
4.2025年9月30日前,课题申请人向市法学会提交以下材料:《济南市法学会2025年度法学研究课题申请书》1份,可在济南长安网下载并填写;10000字左右的研究成果3份,其中原件1份、匿名复印件2份;研究成果学术不端查重报告1份;2000字左右的《成果建言》1份。以上材料纸质版邮寄至市法学会研究部,邮寄地址:济南市历下区龙鼎大道1号龙奥大厦10楼D1004,邮编250099;电子版报市法学会公务邮箱,公务邮邮箱地址:jnfxh@jn.shandong.cn。
5.《申请书》、研究成果、《成果建言》的电子版(word文档形式)通过电子邮件报送,邮件名称统一为“重点课题申报+课题名称+姓名”。
6.建言应选取研究成果中最具有决策咨询性的部分,坚持问题意识,侧重对策建议,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练,不需要对整个课题成果进行凝练。
7.报送的所有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或工作秘密。
联系人:郭晓东,电话:0531-51701349
附件:1. 济南市法学会2025年度法学研究重点课题指南
2. 济南市法学会2025年度法学研究课题申请书 (点击链接下载)
济南市法学会
2025年5月16日
附件1:济南市法学会2025年度法学研究重点课题指南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1. 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五周年,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原创性贡献和实践成效研究;
2.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济南实践路径研究;
3.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涉外法治问题研究;
4. 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二)经济社会发展法治保障问题研究
1. 法治保障“项目提升年”路径与方法研究;
2.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法治保障研究;
3.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研究;
4. 低空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与监管机制研究;
5. 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领域法律制度供给的现状与前瞻性研究;
6. 应用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
7. 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三)平安济南法治济南建设问题研究
1.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济南法治济南研究;
2. 全面深化政法领域改革研究;
3. 数字科技赋能政法工作现代化研究;
4.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法治化路径研究;
5. 数智平台在平安济南法治济南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6. 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研究;
7. 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法治保障研究;
8. 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四)省委政法委“每季度共答一道题”专项课题研究
1. 隐形矛盾排查化解问题研究;
2. 构筑群防群治防线问题研究;
3.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问题研究;
4. 其他重点专项课题研究。
(五)法律实务问题研究
1.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研究;
2. 防范处置涉众非法金融风险对策研究;
3. 社区矫正教育帮扶质量提升研究;
4. 新时代用工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问题研究;
5.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法治化研究;
6. 社会稳定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
7. 其他法律实务问题研究。